昭通:综治中心筑牢平安根基
八卦之象是对物之形容的模仿,因而又有圣人观象以制器之说,若一画之两仪、二画之四象,则并非物宜、物之形容,只是邵雍的数。
所以儒家论情,必归于性。先从《孟子·告子上》的一段话说起,故曰:口之于味也,有同嗜焉。
因而老子提出‘自然观念,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。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因此,当我们不得已必须接受一个有名的世界之时,我们应该意识到名的限度。这种共同的基础就是心之所同然的理和义,或者以更孟子的方式说,即仁义礼智。
但是这也可能导致困境。这与文献中记载的邓析两可之说相似。晋人韩康伯本于王弼注《易》,认为气无形而有象,称为气象,属于有的领域,是虚无实体派生的东西,不能称为道。
参考文献: [1]孔颖达.周易正义[M].十三经注疏(标点本)[Z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9. [2]朱伯崑.易学哲学史:上册[M].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86. [3]宋开素.孔颖达易学思想研究[J].周易研究,1995,(4). [4]施炎平.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[J].周易研究,2001,(3). [5]李霞.易学诠释原则与方法的演变[J].孔子研究,1999,(4). [6]李兰芝.朱熹的易学解释学[J].周易研究,1997,(2). 进入专题: 孔颖达 易学 。[2]此二传既讲取义,又讲取象,还讲爻位,体例不尽一致。既是对体用范畴的丰富和发展,又是以新的视角对易学诠释学的推进与贡献。这一特点贯彻孔疏始终,在方方面面得以充分体现。
中国古代经学的创新是艰难的,综合之中即有创新,综合之后即有创新,这就是孔疏诠释学的思想路径。如孔疏在阐述王注《乾·文言》上九爻时,对象生于义的说法不加解释,实际上表明对王弼注的一种批评。
众所周知,这两方面的思维路径是对立的。坤顺也,坤象地,地顺承于天,故为顺也。例如,释《巽》卦曰: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,以容人为用。夫易者象也,以物象而明人事,若《诗》之比喻也。
上下篇的始终卦也体现了阴阳之道。这也对宋明易学中的象数之辩形成一定影响。因此,作为形式上的注释《周易》之疏,实际上它是易学史和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。这种观点是针对玄学易学鄙视易象、废弃器用而言的,孔疏企图依据汉代象数易学纠正王弼派贵无贱有的偏颇。
《周易正义》作为《五经正义》之一,正是孔颖达等人奉唐太宗之敕,考察圣贤名流的思想,对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诸经师的学说进行总结的产物。阴阳六爻,更互变动,不恒居一体也。
以此为指导思想解释了六十四卦卦名的由来,概而言之,卦名来自取象,但所取之象不一。这是对汉易特别是《易纬》的发展。
这种变化与前两种形式不同,是发生在卦外,即不是通过卦内爻位改变而产生,而是直接以阳爻易阴爻,以阴爻易阳爻。另一层按《说卦》认为先有蓍草数目的变化,方得出八卦之象判断人事之吉凶。宋明易学家本于孔疏的解释,认为卦爻之变及天地阴阳的变化,都是无心而成,不体现造物主的意志。以此为基础对《系辞传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了新的诠释。(卷八)说明刚柔往来既是卦象形成的根本,因而把握了阴阳往来之象,也就把握了物象形成的根本。王弼以体用规定无有,韩康伯加以发展,主张体用不二,郭象提出质用范畴。
万物生成之理须在阴阳二气俱备,缺一不可。对此,孔疏诠释为,今不取险雨者,此象不假险难之义也,故不云险也。
从其对《说卦》幽赞于神明而生蓍,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的解释中可见这种关系。《象传》曰:云上于天,需。
四月纯阳用事,阴在其中,靡草死也。孔疏详细考察了爻变的几种形式: 1.爻辞之变。
(卷一)好似《诗经》的比喻,喻体是象,主体才是人事义理。孔疏认为八卦备天下大象(卷八)。圣人仅有河图洛书是不够的,须要仰观天文、俯察地理,并把河图洛书与实际的万物之象相互参正,才能设画造卦。从孔疏的一般情况看,对王注赞同之处便加以引述发挥,持否定态度之处则不作评论或明言不取。
乾坤二卦看起来似纯阳纯阴之气所为,其实不然。认为卦画和卦爻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,即器用。
四、易卦备天下之象,据其体。魏晋玄学使体用真正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。
孔疏引《易纬》对圣人画卦作出解释,曰:卦者,挂也,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(卷一),明确肯定:圣人设画其卦之时,莫不瞻观物象,法其物象,然后设之卦象(卷七)。一方面肯定取象说,取象是《易》之重要体例,卦象为义理的基础。
这对宋代易学、哲学的致思倾向都有相当影响。艮象山,山体静止,故为止也。用蓍之法,求取卦爻,以定吉凶。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有统一性。
对《易传》中《说卦》的解释,孔疏讲取义,但却从取象入手解释取义的由来。如此类推,一爻或数爻同时发生变化。
《系辞传》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,孔氏解释为:不知所以然而然,况之曰神也(卷九),天下万物,皆由阴阳或生或成。其文简,其理约,寡而制众,变而能通(《周易正义·序》。
下篇明人事,咸恒二卦象征男女夫妇之道故为始,既济未济象征阴阳之转化故为终。孔疏还将王弼以无为心或以无为本释为无心而为,或自然无为,即万物自生自化。
最新留言